生態文明是人類遵循人、自然、社會和諧發展這一客觀規律而取得的 物質與精神成果的總和;生態文明是以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和諧 共生、良性循環、全面發展、持續繁榮為基本宗旨的社會形態。生態文明 的核心是從“人與自然對立”過渡到“人與自然協調發展”。有機農業產生 的背景也是因為工業化的快速發展引起的資源耗竭、生物多樣性喪失、生 態環境惡化、食品安全等問題而產生的。有機農業的核心理念是充分利用 自然資源實現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是我國生態農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有機 農業產業的發展是我國農業實踐生態文明的重要手段之一。
黨中央在20世紀90年代中期就明確提出,在現代化建設過程中必須 把可持續發展作為一項重大的戰略,黨的十七大第一次把生態文明作為全 面建設小康社會奮斗目標的新要求提出,黨的十八大提出必須樹立尊重自 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并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五位一 體建設的突出位置,明確提出了加強生態文明建設,提出把資源消耗、環 境損害、生態效益等納人社會經濟發展的評價體系,建立體現生態文明要 求的目標體系、考核辦法、獎懲機制。
有機農業在發揮其生產功能暨提供有機產品的同時,關注人與生態系統 的相互作用及其環境、自然資源的可持續關系,有機農業基于健康、生態、 公平和關愛的原則,有機產業正是國際上對生態化農業的一種成功的實踐, 也是我國傳統農業模式的現代化版本,其內涵暗合了東方智慧的天人合一的 哲理,外延涵蓋了農業、環保、文化等產業,生產經營運作方式與國際同行,可謂古今相通。實踐證明,有機產業可以使農田增肥,農業增效,農 民增收,消費者受益,對生態文明建設,農業轉型發展的低碳經濟,傳承 和弘揚我國五千年東方文明有著非常特殊的現實意義和戰略意義。
9.1有機產業保護和改善了生態環境
有機產業的發展與生態環境文明密不可分。有機農業在生產過程中與生 態環境相互依存、相互影響。與常規農業相比,有機農業因為采取了其特定 的農業生產加工方式,從而對生態環境所帶來的影響和破壞較小,對水、土 壤、空氣、生物多樣性等都有積極的影響,有利于生態環境文明建設。
9.1.1降低水體富養化
農田施用的農藥、化肥是水體富營養化的主要來源,過量的氮、磷等 營養物質流入湖泊、河口、海灣等緩流水體,造成水體富營養化。富營養 化會影響水體的水質,會造成水的透明度降低,陽光難以穿透水層,使得 水中植物的光合作用受到影響,可能造成溶解氧的過飽和狀態,對水生生 物有害,人畜長期飲用含有硝酸鹽和亞硝酸鹽的富營養化水也可能會中毒 致病。有機農業禁止使用農藥、化肥,直接減少了水體富營養化。此外, 有機農業通過輪作、間作、套種等種植方式,可以有效減少氮、磷的流失。 岳玉波等研究了常規農業、綠色蛙稻、有機蛙稻三種水稻種植模式下稻 田生態系統的氮、磷流失特征。結果顯示,常規農業、綠色蛙稻和有機蛙稻 種植模式下,田面水中總氮(TN)平均濃度分別為18.87mg/L、8.98mg/L 和8.20mg/L,有機蛙稻模式下TN平均濃度值最低,能夠有效減少氮的 釋放。
9.1.2增加土壤中有機碳含量,提高土壤肥力
土壤有機碳對作物生產力具有重要影響,是農業生態系統最重要的生 態因子。2014年,王成己等[2:基于長期試驗資料,對不同施肥下農田表土有機碳含量變化進行了分析,研究表明,有機施肥旱地土壤有機碳年增量 平均達到0.23g/kg和0.22g/kg,而水田下達到0.28g/kg和0.30g/kg;而 施用不同無機肥,旱地土壤有機碳年增量介于0.02g/kg?0.10g/kg,水田介于0.03g/kg?0.11g/kg。由此可見,有機施肥下有機碳含量的提高幅度大約 是化肥施肥的兩倍。
與進行農業生產的常規農戶相比,有更多的有機農戶采取生態農業措 施來提高土壤肥力,例如,秸桿還田、綠肥、施用有機肥等,這些措施不 僅有利于培肥土壤,還有利于提高農田系統的可持續性。采用“稻鴨共作”栽培模式種植水稻,因為鴨子的野性和雜食性在一定程度上可防治病 蟲草害,提高土壤肥力。
9.1.3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降低環境污染
人類活動是引起溫室氣體濃度增長的主要原因,其中農業排放的溫室 氣體所占比例約為十分之一。相對于常規農業,有機農業可以幫助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溫室氣體的排放主要有兩個途徑:由化石燃料燃燒引起的直接排放,以及由化肥、農藥等的生產運輸所引起的間接排放。有機農業不使用化肥和農藥,減少了化肥和農藥在生產運輸過程中的能耗,從而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有機農業在生產加工過程中減少了化石燃料的使用,對控制溫室氣體的排放、遏制全球變暖具有重要的作用。
有研究表明,由減少化肥生產和使用所減少的農業溫室氣體的排放量為20%,就單C02來說,小麥的有機種植比常規種植可以減少46%~57%的C02。加上有機農田和牧場土壤固碳所減少的排放,每年農業溫室氣體的排放減少可達到40%?72%。因此,在特定的氣候、土壤條件、耕作方式 下種植有機農業,可以通過土壤固碳機理,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改善生態環境質量,提高農業生產力。
9.1.4保護生物多樣性
與常規農業相比,有機農業對生物多樣性有顯著影響,主要包括植物多樣性、無脊椎動物多樣性和鳥類多樣性等。
有機農業有利于農田植物生長。研究表明,與常規農業相比,有機農田內雜草的種類和數量都相對較高,特別是稀有或瀕危雜草的生長。Kay等研究表明,在英格蘭中部的農場,21種稀有或瀕危雜草中,11種只出現在有機農田,3種只出現在常規農田,8種可出現在這兩類農田,但是這8種在有機農田更為常見,有機農場田內和田邊的瀕危雜草物種多樣性是常規農場的2倍。常規種植方法導致農田雜草組成發生變化及其物種豐富度下降具有多方面的原因,大量使用除草劑和氮肥可能是其主要原因。然而,有機農業不使用氮肥和除草劑,因此,有機農田內雜草的種類和數量都相對較高。
有關常規農田和有機農田土壤動物種類和數量的一些研究表明,有機農田無脊椎動物的種類和數量高于常規農田。Cluck等發現,與常規農田相比,有機農田的狼蛛種類較多,活動密度較高。對于影響農田蜘蛛種類和數量的因素,有的研究者認為,這與蝴蛛生境有關。Jogar等發現田間雜草的密度會影響狼蛛的發育,提高雜草密度可以提高田內蜘蛛的數量。已有研究表明,有機農田比常規農田更有利于雜草的生長,因此,一般情況下,有機農田里蜘蛛的種類和數量也較常規農田多。有機農田蚯蚓的密度和種類也高于常規農田。Brown等研究發現,有機農田蚯蚓密度約是常規農田的兩倍,物種豐富度也較高,其他相關研究也發現,有機農田比常規農田擁有較多的蚯蚓種群數量。
有機農田中鳥類種類和數量更高。國際鳥盟(BirdLifeInternational)通過對歐洲鳥類保存狀況的調查,確定了195種鳥(相當于歐洲鳥類總數的38%)作為歐洲保護鳥類(SPECs)。大部分鳥類數量的下降與土地利用引起的變化有關,農業的大力開發是最主要的威脅,受此影響的鳥類占到了SPECs總數的42%。有機農田中無脊椎動物更大的豐富度和頻度、植物食物資源、生境以及耕作實踐對鳥類多樣性和數量都有直接的影響。
云雀是一種陸地繁殖的鳥,它的繁殖成功與豆科作物的管理有很大關系,農業系統的改變會對它產生嚴重的負面影響,導致數量急劇下降。英國鳥類監管委員會(theBritishTrustforOrnithology,BTO)對22對有機農場和常規農場的鳥類的繁殖和越冬方式進行研究,結果有機農場中由于無脊椎動物和食物資源豐富,云雀的繁殖密度明顯要高。
9.2有機產業促進了生態經濟的發展
9.2.1增加農業收入
農民是社會的弱勢群體,他們擔負著人類生存和發展的物質基礎食物的生產。提高農民的收入,改善目前我國農村的落后狀態,縮小農村和城市的差距是建設和諧社會和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目標。
有機農業在生產過程中不使用化肥、農藥和添加劑等高額化學合成物質,其物化成本大大降低。同時,有機農業的產量高,雖然在轉換期間,有機農產品的產量可能會比常規農產品的產量低,但從長遠看,一旦建立完成良好的有機農業生產體系,其產量會比常規農產品的產量高出10%?60%9此外,由于有機食品所具有的天然、安全、優質等特點,深受消費者青睞,使得有機農產品的價格遠遠高出傳統農產品價格。從國際市場上看,有機農產品比一般農產品的價格高出幾倍甚至更多。以浙江省千島湖的有機蜂王漿為例:普通蜂王漿售價60?120元/千克不等,而有機蜂王漿售價580元/千克,歐洲市場在此基礎上高出10倍??梢?,與常規農業相比,有機農業具有成本低、產量高、品質好、其產品價格高的優勢,是農民增收可靠而有效的路徑選擇。
9.2.2提升品牌效應
在通過有機認證、獲得有機標簽之后,有機產品的品質會得到進一步提升,有利于樹立品牌形象,帶來品牌效應,在市場上形成較高的聲譽。有機產品品質優良,有更高的附加值,對于品牌形象的塑造有著不可低估的作用,提高了與同類產品的競爭力。很多從事有機生產的龍頭企業在一些尚檔賣場均設有有機產品專柜,拓展j有機產品的局端品牌市場,M足了市場對農產品更多高標準的需求,從而產生較好的經濟收益。
9.2.3擴大農產品銷售市場
近年來,由于忽略農業生態環境的保護,農業生態環境不斷惡化,導致我國傳統農產品污染加劇,競爭力下降。據對部分地方蔬菜、水果檢測發現,不同程度地存在著農藥和重金屬污染超標,少數地區超標現象嚴重。例如,我國水果第一市的高州市,近年來由于水果產量大,又面臨國外“綠色壁壘”的限制,荔枝、龍眼等水果已從過去的10元/千克滑跌到現在的3元/千克左右,大型果場普遍收不抵支。再例如,2003年浙江省臺州的蔬菜西蘭花,在日本被檢出農藥殘留超標,出口受阻,臺州的西蘭花收購價從每個1.6元跌至0.6元,14家相關企業和數萬農民損失慘重。
為了順應各國對環保和食品安全的高度關注和行動潮流以及為了更好地發展外向型農業,我國農業必須尋求與國際農業發展接軌的新型模式。而有機農業作為一種既不污染環境、不破壞生態平衡,又能提供健康和安全農產品的可持續發展農業生產體系,是農業發展所必須作出的世紀戰略選擇。有機農業以產業化為龍頭,以環境質量安全全程控制和標準化為手段,通過對農產品生產基地環境質量監測和評價、生產過程中不適用化學合成的農藥和化肥等,最終生產出安全農產品。從產前、產中和產后對農產品進行全程質量控制,生產符合標準的無公害農產品,與傳統農產品相比,有不可比擬的競爭優勢。
當前和今后,無論是國際市場還是國內市場,農產品的品質和安全指標都是決定市場競爭力的最關鍵因素,因而只有盡快從綠色農業升級到有機農業,我們才能在未來世界農業的產業升級競爭中搶占到自己的一席之地。
9.2.4促進農村剩余勞動力的就地轉移
有機農業是傳統農業與現代科技有效融合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在其產前、產中、產后等環節的專業分工上均需要大量的勞動力的投入,比其他農業生產領域高出6倍左右,這無疑會促進農村剩余勞動力的就地轉移。另外,如果能建立起配套的有機食品加工業,延長有機農業生產鏈,使有機農產品向精、深加工方向發展,就能吸納更多的農村剩余勞動力就業,對農業經濟發展和促進社會穩定都起到重要作用。
9.2.5促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的轉增升級
1993年,農業部、國家發展計劃委員會、財政部、科技部、水利部、國家環境保護總局和國家林業局聯合組織開展的全國51個生態農業試點縣建設,取得顯著的經濟、環境、社會效益。其國內生產總值、農業總產值和農民人均純收入年增長率分別比全國同期平均水平高出2.2%、0.6%和1.5%。這些農產品的大量上市,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和受到消費者的認可??梢?,有機農業有效地促進了我國部分地區農業生產和農村經濟持續高效發展,是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的有效途徑之一。
9.3有機產業改善了生態文化與社會氛圍
9.3.1確保食品安全與人類健康
有機產品生產標準對生產有機產品的有機基地有嚴格的要求,有機農產品追蹤系統可以使消費者追蹤到有機農產品從“田間到餐桌”的全部環節,可以杜絕有機農產品生產者在生產有機農產品過程中的投機行為,將有機農產品控制在有機體系之內,依賴食物鏈和生態¥衡使有機農業種養區形成一個完整的有機生態體系,為人類提供營養豐富、質優味美、安全性好的有機產品。
有機食品的一般營養成分比普通食品高。英國紐卡斯爾大學等33家研究機構在歐洲不同地區開展長期研究發現,有機水果和蔬菜的抗氧劑成分比非有機同類產品高出40%。此外,如鐵、鋅等對人體有益的礦物質明顯高于非有機產品;而有機牛奶的抗氧劑成分比非有機牛奶高90%。另外,有機食品抗癌變、腫瘤疾病的營養成分比傳統食品高??蒲腥藛T在一項長達十年的有機食品與普通食品的研究中,通過比較結果發現,有機西紅柿與非有機的同類產品比較:干重、總糖、還原糖、維生素C、p-胡蘿卜素、黃酮素等明顯增加,對預防癌癥有積極作用。該研究小組認為,西紅柿中類黃銅含量的差異源于有機種植過程中沒有使用化學肥料。另一份科研報告顯示:有機桃含有較高的茶多酚,對桃的營養成分和口感有正面作用;有機蘋果中的總茶多酚、黃酮素和維生素C高于非有機蘋果。而茶多酚是一種有利于健康的復合物,在紅葡萄酒和漿果中的含量最高,實驗證明茶多鼢含量與抗氧化劑作用成正比。
9.3.2提高生態文明意識
提高公民的生態文明意識,要建立在公民對生態文明內涵充分深刻的認知之上??萍嘉幕刭|直接影響著公民對生態文明資源觀、環境觀和價值觀的理解。我國農民整體科技文化素質偏低,生態文明意識薄弱,而有機產業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了具象的認知途徑。農民在進行有機生產的過程中,可以切身體會到有機產業尊重自然、強調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理念,從而逐漸樹立起尊重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意識。
此外,有機產業健康、生態、關愛、公平的原則會幫助提高公民的道德意識。健康理念會使人們更加關注自己和他人的身體健康、從而養成有規律、健康的生活方式;關愛理念會促進人們與他人之間友好相處、互幫互助,關注動物保護福利等;公平理念有利于形成公平、公正有序的市場運行機制。因此,有機產業有助于形成健康、友善、關愛、和諧的生態社會氛圍。
在生態文明建設過程中,有機農業在實踐中將生態文明觀植入人們的生產和生活當中,加強了人們對生態文明建設的支持作用,從而對人們的行動起到約束和警醒作用,滲人到人們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
9.3.3培養綠色生態的消費方式
生態消費觀是一種基于生態環境保護為目的的新型價值理念,倡導適度消費、綠色消費和與國情相適應的消費。適度消費突出的是滿足人基本生存需求的消費,在改善人們生活水平的同時,把消費水平控制在資源、環境、經濟和技術等客觀條件所允許的范圍內的消費:綠色消費,也被稱之為可持續消費,是以適度節制消費為特征,以避免和減少對環境的破壞為目的,以崇尚自然和保護生態為理念的一種新型消費行為和消費過程。綠色消費也可以稱之為循環消費或低碳消費。
有機產業與綠色生態消費之間形成了良性互動。有機產品杜絕產品過度包裝行為,因為過度包裝不僅消耗了寶貴的自然資源和社會資源,而且也造成了極大的浪費。有機產品選用簡單、綠色、環保的包裝,減少了包裝廢棄物的產生,有利于促進資源的循環利用。有機農業提倡適度消費、綠色消費,營造了有利于生態文明建設的社會氛圍。切實將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要求與有機產品消費模式更好的結合起來。
9.3.4構建和諧誠信的社會氛圍
有機食品是根據有機農業標準進行生產、加工,并經有機食品認證機構認證的農副產品,它不使用化肥、農藥,提倡使用有機肥和生物防治病蟲害,是一?種真正純天然、局品質的環保健康食品。有機產品與普通產品雖然在質量上存在差異,但是一般在外觀上顯現不出來,消費者無法從產品的外觀判斷是否是有機產品。有機產品的一些內涵本身就不在產品外觀上表現出來,如環境友好、社會公平、動物福利等。但是,由于有機產品的價格較高,就容易導致市場中欺詐、假冒等機會主義行為,造成生產者與消費者之間的沖突,甚至引發誠信危機:
有機標準規定了有機農產品、畜產品以及加工品在生產、加工、運輸、儲藏、銷售過程中所使用的方法、措施和物質:這一方面限制了經營者所能夠使用的要素組合,增加了其成本和費用;另一方面,它又通過認證機構的檢查與認證、監管、標簽等減少了市場中機會主義行為,增強了消費者對有機產品的信任。有機認證制度對有機產品的定義,生產、加工和銷售等過程中允許和禁止使用的要素、措施和方法,經營企業和認證機構資格與責任,都做出了明確的界定。如我國有機食品標準中對標簽的要求,按有機產品國家標準生產并獲得有機產品認證的產品,方可在產品名稱前標識“有機”,在產品或者包裝上加印我國有機產品認證標志并標注認證機構的標識或者認證機構的名稱。這使有機生產者、經營者和消費者對相關事件有了清楚的理解,防止了有機產品交易中可能出現的沖突。即使在沖突出現時,它也為沖突的解決提供了衡量與實施懲罰的尺度。同時,國家認監委對我國有機產品的追溯性做了嚴格的要求,建立了有機產品和有機產品認證標志使用的追溯系統,要求企業銷售產品需開具銷售證并建立“一品一碼”追溯體系,消費者通過查詢產品的“有機碼”就能了解其全部信息,此舉對于打擊假冒有機產品行為,確保有機產品完整性,規范有機產品市場行為,增強有機產品消費信心具有重要作用。
完善的有機認證制度在消費者中建立了信譽,向消費者提供了有機產品質量信號,減少了消費者的信息搜尋成本,增進了消費者與生產者之間的信任,從而大大提升了社會的和諧與誠信。
9.4有機產業保障了生態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有機產業現有的有機生產標準、有機標簽、有機產品認證制度、有機監管制度等對生態文明制度的建設具有借鑒意義,有助于生態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9.4.1有機生產標準
有機標準規定了有機產品的生產、加工、運輸、儲藏、銷售等禁止或允許的各種要求。有機農業標準涵蓋了種植業、家禽飼養業、畜牧業、水產業、林業等方面的要求,這些要求不僅包括生產過程管理方面的要求,還延伸到收獲、加工和包裝、標簽等方面。因此,有機農業標準是控制從農業(包括糧食、飼料和纖維)、畜牧和家禽、水產、林業的田間生產到加工成最終消費產品的一個完整的、基礎性的指導法規,也可以說是有機農業的根本法則。它是生產、運輸、加工、包裝和貯存有機產品者必須自覺做到的要求。
9.4.2有機產品認證制度
有機產品的認證,主要是認證組織通過派遣檢查員對有機產品的生產基地、加工場所和銷售過程中的每一個環節進行全面檢查和審核以及必要的樣品分析完成的。檢查和認證體系的機構主要構成為:檢查、認證人員;檢查、認證準則、條例;認證組織和申請者之間的合約。其中,檢查員的素質是直接影響認證組織的信譽和產品質量的關鍵。認證本身就是一個質量控制過程,而且是其中關鍵的一環;認證機構則是有機食品質量控制體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9.4.3有機監管制度體系
認證機構是掌握標準、控制生產過程和保證產品質量的關鍵因素。為了保證認證機構的認證的公正性與真實性,認證機構從事認證業務需要政府主管機構的審核與認可。政府權威機構應加強對檢查和認證的授權和管理。所有層次的控制和管理應該保證所有的檢查者和認證者都受到評估和認可。認可可以簡單理解為對認證機構的全面審核,正如認證機構根據一套標準對要獲得認證的生產者進行評價一樣,認可機構也要根據一套認可標準對認證機構進行評價。一個認證組織的信譽度、知名度和權威性直接影響產品的銷售和市場的認可程度,因此,對于認證機構的認可不能僅憑其標準、工作程序等,應對其進行全面審核,并對其認證的有機經營企業進行抽查。
有機產品認證過程中的一系列生產標準、認證制度、監管制度不僅有利于有機認證的順利進行,也有利于生態文明監管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在生態文明建設過程中需要建立嚴格的環境保護管理制度,監管所有污染物的排放。
由此可見,有機產業通過其特定的理念和要求,其發展對生態文明建設具有積極的作用,有助于保護生態環境、促進生態經濟的發展、改善生態文化和社會氛圍、保障生態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9.5促進中國有機產業發展的建議
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為我國有機農業和有機產品產業的發展帶來了良好的發展政策條件和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有機種養殖業、有機產品深加工業和有機產品的經營、貿易將進入快速發展的新時代。結合目前我國有機產業發展的限制和在為有機產品認證專項監督抽檢發現的問題,更好地促進我國有機產業發展,我們提出如下措施建議:
9.5.1正確定位有機產業發展,提升有機產品認證的公信力
目前,我國有機產業發展迅猛,產業的快速繁榮也帶來了有機產業發展速度、結構與質量間的矛盾。出臺國家有機產業發展行動方案,鼓勵和支持有機產業發展,出臺國家有機產業發展行動方案,支持和引導產業發展,特別是環境脆弱區、生態敏感區和重點功能區的有機產業發展,如重點湖泊、南水北調沿線的有機農業發展;完善有機產業補貼政策,鼓勵產業發展。
今后,應下大力氣提升有機產品認證的有效性和公信力,協調種植業和養殖業的不平衡關系,促進有機產品深加工升級。以誠信為根本,努力做有機產品誠信經營和誠信認證的忠實執行者、踐行者和捍衛者有機生產企業和有機認證機構應將誠信生產和誠信認證放在首位,自愿接受社會各界對有機產品生產和認證的監督,捍衛有機誠信,桿衛有機品牌,視有機產品質量為生命,保障有機產業的長久和健康發展。不斷加強有機產品認證認可制度的建設、有機產品質量的建設、有機產品認證認可技術建設、
有機產品認證認可采信建設和有機產業人才隊伍建設,以促進有機產業健康有序發展。
9.5.2加強備機產業的生態理念宣傳和培訓
我國的有機食品產業要長久、健康和可持續發展,應著重解決對發展有機食品理念的認識問題。加大對有機食品的宣傳,使消費者不但了解其產品的安全、品質和健康,更要了解其環境保護的內涵。同時還應該加強產業鏈各個相關利益方的培訓。
一是加強對地方有機認證監管隊伍的培訓和指導。有機監管工作涉及面廣、領域相對專業,地方質監部門亟須各方面的培訓,可以結合專題研究培訓、集中實地檢查、共享網絡資源等形式,提升地方有機認證監管水平。
二是加強對有機產品獲證企業和經銷商的培訓和指導。加大有機產品認證法律法規、政策制度和相關知識的宣貫培訓和普及力度。建議加強與工商管理部門的合作,在強化監管同時,大力開展新修訂發布的《有機產品認證管理辦法》、新版《有機產品認證實施規則》等有機產品認證法律法規和標準規則的宣貫培訓,減少有機產品的獲證企業和經銷商,因不知法、不懂法而違法生產經營的行為;同時推廣普及有機產品認證相關知識,增強消費者識假辨劣、自我保護的能力。
三是加強對商超等銷售單位相關人員的培訓。商超銷售人員對有機產品的規定不是很了解,導致進貨把關不嚴。建議加強對銷售單位相關人員的培訓,采用倒逼機制對有機產品生產商形成約束。
四是建立長效的宣傳機制。本年度國家認監委啟動首屆“有機宣傳周”通過組織一系列活動在全國范圍內宣傳有機產品相關知識和相關監管部門的監管工作,成效顯著。為促進有機產業的良性發展,讓有機產業發展的概念深入人心。建議建立長效的宣傳機制,通過對“良幣”的正面宣傳,調動全社會的監督力量與監管部門形成良性互動,擠壓“劣幣”的生存空間,增強消費者對有機產品的信心,促進有機產業繁榮發展。
9.5.3加強行機產品認證示范區的創建和示范帶動作用
建議加強有機產品認證示范區的創建工作。有機產品要形成一定地理范圍的生產區才能保證有機產品不受周邊產品和環境的影響,正如陜西洋縣有機示范創建區、貴州麻江縣有機示范創建區。有機示范區的創建由地方政府牽頭完善以“地方政府負總責、監管部門各負其責、企業是第一責任人”的責任體系,建立并有效實施由縣市政府牽頭,質檢、農業、環保、工商、衛生、公安等部門組成的有機產業發展管理協調機制,并有效形成農業、質檢、工商等部門聯動的對有機產品生產、加工、認證、流通、銷售各環節常態化監管的“大質量”工作機制,利于推動有機產業的區域化發展,營造良好的有機生產環境,進一步加強有機產品認證監管,樹立行業典范。
9.5.4加強農業企收的營銷能力建設,鼓勵農村電商平臺建設
由于市場營銷能力欠缺,有機農業品牌塑造能力不足,如農業企業大多數為小微企業,營銷能力有限;市場信息不對稱,營銷渠道不暢;缺乏農業標準化生產理念,產品品質的穩定性較差。再次,還存在產品同質化競爭,缺乏深加工產品等問題。加強農業企業的營銷能力建設,鼓勵農村電商平臺建設,促進互聯網+有機農業格局的形成,引導資本力量進人有機農業領域,提升管理水平,加強農業標準化建設,特別是生產過程和產品的標準化管理。
9.5.5實施國際化戰略,推進有機產品國際互認認體系的建立
為滿足我國有機產品進出口的需要,要著手建立有機產品國際互認體系,推進中國有機產品認證與國外的互認。向中國出口有機產品的國家或者地區的有機產品主管機構,可以向中國國家認監委提出有機產品認證體系等效性評估申請。同時,我國應積極向歐美、日本和加拿大等發達國家申請有機產品的出口互認。文章源自FOFCC-http://www.toushiyabao.com/11570/
中國有機產業發展對生態文明建設的促進作用
繼續閱讀